新黄金城667733(中国)-搜狗百科

科研动态

当前位置: 新黄金城667733 > 科研动态 > 正文

王伟安等EPSL---冰川消融对安第斯隆升的加速效应:二维粘弹塑性俯冲模型研究

发布时间:2025-05-06来源:浏览次数:

安第斯山脉是典型的俯冲型造山带,由纳斯卡板块与南美大陆板块汇聚形成(图1。其隆升机制可分为构造与气候两类:构造机制关注俯冲板块年龄、俯冲角度、岩石圈厚度等因素,而气候机制强调侵蚀、沉积及板块界面耦合的作用。近年来,冰川消融作为气候驱动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凸显,但其对俯冲动力学的影响仍需深入探讨。

1a)根据Pons等人(2022)修改的中部安第斯山脉结构图;(b)气候构造响应时间图

为解决这一问题,吉林大学李世超教授团队通过建立多个二维粘弹性-塑性俯冲模型,结合冰川加载条件,模拟了冰川消融对山脉隆升的直接影响。研究通过控制冰川厚度、消融速率及加载位置等参数,揭示了冰川消融对安第斯山脉快速隆升的显著影响。研究结果表明,冰川厚度与消融速率是影响造山过程的关键因素,冰川负载越大、消融速率越高,山脉隆升速度越快。冰川均衡调整(GIA)是控制冰川期侵蚀-沉积过程的关键因素,进而影响区域俯冲与造山动力学。这些发现为在造山过程中气候-构造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。

具体研究成果如下:

1.研究揭示了冰川消融对安第斯山脉俯冲动力学的影响。通过对比不同冰川加载条件下的俯冲模型,可以观察到冰川厚度与消融速率显著改变俯冲板片形态。例如,5 km冰川负载(Model 9)使板片角度减小至50.38°,且板片尖端更深(图2。同时应力场也显示冰川加载导致大陆岩石圈-软流圈边界(LAB)压缩应力增强,而大洋伸展区更显著。表面应力演化则显示冰川加载初期(0250 km区域)以压应力为主;消融开始后,应力区向大陆内部转移(11001300 km),反映冰川反弹与俯冲动力学的耦合(图3



2 未施加冰川的模型0和冰川快速消融组(模型369,对应融化速度1 m/yr,冰川高度135 km)的板块俯冲形态演化图

3 未施加冰川的模型0和冰川快速消融组的板块俯冲偏应力σxy和速度场图(左)和表面应力σxxσyy

2.揭示了冰川消融对俯冲动力学的阶段性影响。主要划分成三个阶段,阶段一(图4a-b:冰川持续积累至最大厚度(5 km),垂直应力增加,上覆板块以<105 m/年速度下沉。上覆板块受压推动大洋板块前端,导致海沟初始位置东偏20–30 km。俯冲界面摩擦应力增强(位错蠕变效应),抑制板片回撤,与经典理论一致。阶段二(图4c-d):冰川消融开始与板片反弹。反弹首先发生于大洋板块前端(模型900–1000 km处),随后沿地壳扩展。大陆板块因反弹前移,抵消俯冲作用,导致板片短暂变浅,俯冲速度受反弹强度调控。阶段三(图4e-f):冰川完全消融后调整恢复至稳态。消融完成后,反弹效应终止,地幔对流速率回归正常。

4 模型7(融化速度0.01 m/yr,冰川高度5 km)反映出冰川消融影响俯冲作用的三个阶段

3.提出了冰川消融影响板块俯冲的完整机制:提出了冰川消融影响板块俯冲的完整机制:冰川消融通过改变岩石圈应力场和均衡调整,直接或间接调控俯冲板片角度、海沟迁移及隆升速率。这一过程在冰川厚度较大时尤为显著,为理解气候-构造相互作用提供了量化依据(图5

5 安第斯山脉演化过程中冰川消融影响板块俯冲机制图

以上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地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》上,硕士研究生王伟安为论文第一作者,李世超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,参与本项研究的还有魏虹羽、赵哲仁、王洪涛和何笑琪。该工作由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。研究的详细信息请参考原文。

论文信息:

Weian Wang, Shichao Li, Hongyu Wei, Zheren Zhao, Hongtao Wang, Xiaoqi He, 2025. Glacial melting accelerates andean uplift: Insights from 2D viscoelastic-plastic subduction models: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epsl.2025.119386.